10月6日晚,“诗书礼乐,文艺增城”庆国庆百期系列活动的一场“重头戏”在广州增城广场举行。应主办单位邀请,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、中国诗歌学会会长杨克,中国音乐家协会流行音乐学会副主席、广东省音乐家协会顾问陈洁明,中国晚报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、广东省文化学会会长、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周建平,中华诗词学会朗诵艺术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、广东省朗诵协会会长史子兴,广东省旗袍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邱凌燕,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、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、增城区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陈奇州,广州应用科技学院副教授谷跃兵等嘉宾与区政府副区长张英智,增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王海铭及有关领导和广大市民、游客一起参加了活动,就增城的文化艺术系列品牌建设进行交流。

  史子兴表示,增城举办“诗书礼乐文艺增城”迎国庆百期系列活动很有意义,体现了增城在促进文旅体融合发展的文化自觉和时代担当。要擦亮文艺增城IP,讲好增城故事可做的事情很多,开展朗诵艺术的普及发展是一项值得进一步推动的方面。此外,朗诵的母体是文学,通过朗诵艺术的普及发展可助力文学创作,促进全民阅读。去年6月3日,广东省朗诵协会与增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联合举办的“放怀岭南情系增城”——挂绿之夏名家经典作品朗诵会,受到市民的热烈欢迎,充分说明了这一点。

  朱光潜先生说过:“文学是人们通往艺术的必由之路”。推动朗诵艺术的广泛开展,让更多的人热爱文学,拥抱文学,热爱读书。可以说,一个地方全民阅读的水平,直接关系到一个地方文化艺术的发展水平。朱光潜很看重诗,“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,最好从诗入手。能欣赏诗,自然能欣赏小说、戏剧等文学种类”。

  朗诵艺术是有声语言艺术,同时它又是一种滋养心灵的生活美学,是一种触及心灵的高级的文学阅读方式。推动朗诵艺术的普及发展,其中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进行广泛的诗歌教育。诗教源于中国古代,最早专指《诗经》的教育,强调《诗经》对人的教化作用。《论语·季氏》有言:“不读诗,无以言,不学礼,无以立”。这句话原是孔子教育儿子孔鲤时说的,它强调了学习和修养的重要性。如今“不读诗,无以言”意味着不读古今中外的优秀诗歌,就无法在社交和表达中更加得体生动地运用语言”。

  史子兴认为,擦亮增城文艺IP,讲好增城故事是个持续的系统工程,要在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,创新发展。要善于挖掘增城的人文历史,如明代著名的思想家、哲学家、政治家、教育家和书法家,被誉为大明真儒的湛若水,就是增城新塘人。他与王阳明心学并称为“王湛学说”,可见其文化历史地位之高。增城小楼镇东境村,是北宋“五子”之一的理学家周敦颐后人的集聚地,自南宋开庆年间(1259)开村,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。小楼镇还是何仙姑的故里,有何仙姑庙,其动人的故事传播至今”。

  “今后,广东省朗诵协会将与增城进一步携手,在‘古文今诵’‘诗想者’等品牌上让语言艺术绽放出时代的光芒,助力文艺增城繁荣发展。”史子兴表示。(粤诵协)